农民变居民,一字之变的“含金量”有多少?村集体经济的资产能否明确量化到每个农户头上?农民能不能有“房产证”…… 为求解这些当今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逐步“遭遇”无法回避的问题,党的十八大前后,记者深入到东中西部城乡统筹改革一批先行先试地区进行调研,发现60多年来阻碍城乡均衡发展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“二元结构”桎梏,正在被逐步打破。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了“身份”融入了城镇,部分农民开始在村里拥有了自己的各种“产权证”。而基层最为迫切的呼声还是——改革再往前走一步! 剥离附属在户口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 在过去的数十年,一个农村孩子要想进城成为“城里人”并享有各种福利、保障,实际上只有两种方式,即当兵或读大学。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。 今年下半年,广东中山市在珠三角率先全面启动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,近百万“农民”将于年内全部换发户口本变“居民”。 “户改是中山统筹城乡的突破口,关键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,将原先城乡福利待遇差距的‘沟壑’填平,逐步实现全市公共服务均等化。”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李永东说。 以“城乡分割”为根本特征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,严重损害了农民享受平等国民待遇的权利,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,户籍政策构筑了“农业户口”与“城市户口”在实际利益上的不平等。户口成为分配社会福利的主要依据。如按照中山市户改前城乡退役士兵安置标准,城镇居民为40578元/人,农村居民则为8765元/人,相差四倍多。 “户籍利益”几乎涵盖了所有公民权益。就业、医疗、教育、社保、计生、扶残、体育、事故死亡赔偿……有研究人员做过统计,在一张户口本的背后,共有67项城乡居民“不同等待遇”。 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说,户籍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改革的“牛鼻子”,也是城镇化的关键,它不应作为一个屏障和壁垒长期存在,更不能如某些人所言放在最后当作一道“附加题”去解决。户改是个“纲”,它一打通, 共4页 当前为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|